創新成就夢想
———記弓長嶺露天鐵礦董研創新工作室
一間40多平方米的簡易房,一組書櫥里除了礦用汽車專業書籍外,擺滿了各種獲獎證書、專利證書。———這個由19名成員、中央企業勞動獎章獲得者董研命名成立的“董研創新工作室”,共設立汽車維修、課題研究等2個攻關小組,被弓露天礦贊譽為汽車運輸線上的“最強大腦”,他們平均年齡36歲,最年輕的只有29歲。
筑夢平臺,激發創新活力
“董研創新工作室”以技術革新、汽車疑難問題技術診斷為課題,以實現設備零故障為目標,在技術攻關、技術傳幫帶等各方面發揮作用,為保障汽車行車安全提供了大量技術支持。
工作室成立之初,針對液壓油箱呼吸器外溢油脂的問題,抽專人從工藝和管理兩個層面發力,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試驗,溫野用鐵板制作一個圓形的殼體,實現了對油箱呼吸器的改造,解決了這一困擾汽運多年的問題。
“我們堅持每年開展30次以上的技術診斷和10余次專項技術培訓。”董研表示,工作室成立以來,累計完成專利以及小改小革、節支降耗項目10余項,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,鞍鋼專有技術2項,礦業公司合理化建議二等獎2項,直接創造經濟效益500余萬元。在這每一個數據的背后,都有一段刻苦攻關的創新故事。
團隊攻堅,匯聚創新合力
在工作室,團隊攻堅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歇過。在董研的引領下,他們將精干力量進行整合,打破了技術骨干“單兵作戰”的工作格局,集體創新的思維愈加開闊。
5月13日,工作室內一場“頭腦風暴”正在進行,董研帶領10多名成員對TR100礦用汽車舉升系統故障進行專題分析,由于舉升系統故障多為液壓故障,故障點從外觀不宜排查……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被擺在了臺面上,大家你一言、我一語,尋找著答案。
“從哪里入手破題?”經過近3個小時的激烈討論,團隊成員提出了“采取‘四加一檢測法’鎖定舉升困難故障點”的方案,可快速對故障原因做出判斷,大大提高檢修效率,不僅讓之前的技術難題迎刃而解,還直接降低工人勞動強度,提升了安全可靠性。
“這就是團隊的力量。”董研說。把創業激情與干勁、技術經驗與優勢投入到創新創效當中,而團隊則對項目策劃、資料收集等環節實行流程運作,兩者相輔相成,為創新的“光合作用”提供了重要養分。
傳承精神,凝聚創新力量
走進工作室,映入眼簾的是墻上展示的勞模先進事跡、技術創新成果、團隊精神、管理制度等內容,讓人深切感受到勞模精神的崇高與偉大。
董研從事礦用汽車維修20余年,他的榜樣力量始終影響并激勵著職工進行探索、創新、突破。他們還科學建立了問題查找常態化、課題立項科學化等工作運行模式,經常性地開展技術培訓,組織工作室成員輪流走上講臺,現場講授自己最拿手的技術經驗,促進創新經驗共享交流,搭建了快速成長的平臺。
他們還將“導師帶徒”工作納入工作室管理,積極吸納技術過硬、踏實肯干的青年人才和一線職工,使其技能得到充分展示。
現如今,創新工作室的“磁場效應”仍在持續發酵,基層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。